工信部新规出台,智能驾驶行业迎来“紧箍咒”
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《关于规范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功能使用的通知》,明确要求对部分高级驾驶辅助系统(ADAS)和自动驾驶功能进行限制,这一政策被业内称为“智驾紧箍咒”,涉及自动变道、远程泊车等热门技术,引发车企和用户广泛讨论,新规旨在平衡技术创新与道路安全,或将重塑行业竞争格局。
哪些功能将被禁用?核心条款解读
根据文件要求,以下功能将被限制或禁止:
值得注意的是,交通标识识别、车道居中保持等基础ADAS功能仍可正常使用,但要求车企通过OTA升级增加驾驶员注意力监测系统。
政策背后:安全与创新的博弈
2023年国内智能驾驶相关事故同比增长42%,其中78%涉及系统误判,某新势力车企技术负责人透露:“部分企业为抢占市场,将实验室技术过早商业化。”新规通过功能禁用清单和数据记录标准双管齐下,倒逼企业回归安全冗余设计,专家指出,这类似欧盟GSR法规的监管思路,但中国标准对人机共驾场景要求更为严格。
车企应对策略与用户影响分析
主流车企已启动应对方案:
对消费者而言,已购车辆可能面临功能阉割,但二手车市场中具备完整功能的车型或将升值,保险行业也正在调整智驾责任险条款,新规实施后保费可能下降15%-20%。
技术替代方案与未来趋势
受限功能并非永久封禁,企业可通过三种路径重新申报:
行业预测,2024年将成为车路协同技术爆发年,V2X设备安装量有望突破百万台,这种“车-路-云”协同模式可能成为规避功能限制的新突破口。
用户最关心的三个问题解答
现有车辆的自动驾驶功能会立即失效吗?
不会立即失效,政策设有3个月缓冲期,车企需在2023年10月底前完成OTA升级调整,部分功能如遥控泊车可能转为“停车场限定模式”,需在特定地理围栏内使用。
改装市场能否绕过这些限制?
私自改装存在重大风险,新规要求车企对车辆认证信息进行区块链存证,非法改装车将无法通过年检,且事故后保险公司有权拒赔,建议用户等待官方合规方案。
国际品牌进口车是否同样受限?
所有在中国市场销售的车辆均需遵守规定,奔驰、宝马等品牌已表示,将同步调整其Drive Pilot和Personal Pilot系统,不过外资品牌因技术路线差异,受影响的功能模块可能少于国产新势力车型。
写在最后:理性看待技术监管
智能驾驶如同当年的ABS防抱死系统,经历监管阵痛才能走向成熟,消费者应关注车企的安全技术白皮书,而非单纯比较功能数量,据内部消息,更详细的自动驾驶分级认证标准正在制定中,预计2024年将形成更完善的管理体系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